经济学论文财政税收证券金融管理学论文会计审计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公共管理法学论文理学论文医药学论文政治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工学论文计算机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英语论文应用文工作报告演讲发言讲话致辞写作模板党建材料心得体会法律经济论文写作指导
中国现阶段贫困群体分析
    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特别是自90年代初期开始,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都在向纵深推进。与之相应的,社会也开始出现了深刻的分化,一个为数众多的贫困群体逐渐形成。特有的社会转型背景,使得中国的贫困群体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并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及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认真分析中国贫困群体的基本状况及演化趋势,有益于制定扶贫解困的有效而合理的对策,有助于顺利、平稳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贫困与中国的贫困群体 
    所谓贫困,是指社会成员生活水准的低下、社会成员发展机会的匮乏以及发展能力的不足。在现阶段,伴随著剧烈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贫困者,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贫困群体,而且有增大的趋势。有必要说明的是,之所以将中国的贫困者称作贫困群体,而不是"贫困阶层",主要理由是:中国目前贫困者中的许多人往往缺乏最基本的谋生手段,谈不上拥有某种固定的职业,况且中国的贫困者往往是处在很不稳定的过渡状态,因而难以用社会分层的标准予以划定。正如不宜将失业者称为"失业阶层"一样,也不宜将贫困者称为"贫困阶层"。 
    中国城镇贫困群体的成员主要包括:失业人员与下岗职工(准失业人员),效益欠佳企业的职工,许多退休者、低收入或无劳动收入的残疾人和长期患病者、孤儿、未获得社会保险又无其他收入的鳏寡老人。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课题组的调查测算,1995年,全国城镇贫困居民占全部城镇非农业居民人口的比例为8.6%,约为2428万人;全国城镇贫困户约为659万户,占全部非农户的7.6%。即使只按绝对贫困的标准推算,全国城镇贫困人口和家庭已分别达到1242万人和332.9万户。中国城镇贫困群体的人数不仅规模大,而且增幅大。到1996年,"全国城镇低收入人口约为3200万人。"从比重上看,在中国城镇贫困群体队伍中,是以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效益欠佳企业的职工及其所赡养的人口占据主导位置。这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贫困群体的情形大不相同。 
    中国农村贫困群体的成员主要包括:低收入的劳动者,低收入或无劳动收入的残疾人和长期患病者、孤儿、未参加社会保险又无其他收入的鳏寡老人。1996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800万人。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人们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统计是以绝对贫困的标准进行的,如果再加上相对贫困的统计口径,贫困群体的人数还要大得多。目前中国贫困群体中最具有代表性者,是城镇的失业者、下岗职工以及农村里的绝对贫困者。 
    二、中国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状态 
    与非贫困群体相比,中国贫困群体处在一种非常窘迫的生活状态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收入状况中国城镇贫困群体成员的收入十分低下。国家统计局对城镇3637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镇平均每人年收入为4844.78元,占调查户数1/10的最低收入户平均每人年收入为2453.62元,其中,困难户(1819户)平均每人年收入只有2242.92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另一项有关城市居民的大型抽样调查(调查样本为25000户),1995年,占中国城市总户数57.3%的温饱户的户均收入为12195元,而占总户数7.6%的贫困户,其户均收入仅为4821元。 
    农村贫困群体成员的收入同样是很少的。1996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1926.07元,其中,占总数8%的人的纯收入为800~1000元,5.56%的人为600~800元,1.88%的人为500~600元,1.2%的人为400~500元,0.66%的人为300~400元,0.67%的人为300元以下。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贫困群体低收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富裕群体的高收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一种迅速上升的势头。有两项统计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一项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的计算,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上升到1995年的0.34,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上升到1995年的0.28.另一项统计则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两次抽样调查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农村的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338上升到1995年的0.429,同期,城镇的基尼系数从0.233上升到0.286,全国的基尼系数从0.382上升到0.445.若按后一项统计数据,中国1995年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美国国民1989年的基尼系数(0.3999),也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中等不公平程度(0.3~0.4)。 
    据10万户城乡住户调查,用国际通用的五等分法,以20%的高收入户和20%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相比较,1995年,中国城镇居民的贫富收入差距为3.0倍,比1978年的1.8倍扩大了1.2倍;农民的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9倍扩至6倍多。1995年,中国城乡用人口加权平均,贫富差距约为5倍多。根据世界银行的有关统计数据来看,1992年,中国占社会成员20%的高收入户的收入是占社会成员20%的低收入户的8.6倍,这一数字已高于大多数低收入国家贫富差距的水准,接近美国1985年8.9倍的水准。1995年,中国城市占居民家庭比例7.6%的贫困户户均收入为4812元;占居民家庭比例的5%的富裕户户均收入为80091元,是贫困户户均收入的16.6倍。 
    应当承认,贫富差距问题是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解决好的社会问题。一项统计显示,本世纪70~80年代间,在除了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中,绝对贫困人数已从6.5亿增加到7.3亿。尽管如此,中国的贫富差距扩大得如此之迅速,在发展中国家中还是不多见的。 
    2.财产状况中国贫困群体所拥有的金融资产非常少。应当说,这些年中国社会成员平均金融资产的增长幅度是很高的。1984年,城市居民户均金融资产仅为1338元;到1995年底,据部分城市抽样调查资料,户均金融资产已达30982元。但是,贫困户户均金融资产仅有3139元,差不多只是平均水准的1/10.且不说这同富裕户的户均金融资产(169121元)相差52.9倍,就是同温饱户的户均金融资产(28562元)相比也差了4.9倍。1996年,山东省城镇困难户人均每月用于储蓄的款项仅为1.09元,而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每月用于储蓄的款项是6.5元。以如此微薄的金融资产,却要面对诸如子女教育、买房、赡养老人、医疗保健以及人情交往等必不可少的开支,其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城市贫困群体成员的固定资产(包括家庭耐用消费品和自有住房两部分)同非贫困者相比,虽说差距相对较小,但仍不容乐观。1995年,贫困户户均固定资产为18548元,温饱户户均固定资产为24447元,小康户户均固定资产为32561元,富裕户户均固定资产为64557元。农村贫困群体的财产状况更是令人寒心。一项对于广西贫困县的调查显示:所调查的200户的住房都极为简陋,多为用树枝和木板围成上下两层的"壮楼",上层住人,下层养畜,有时人畜同室;多数家庭没有像样的用品,缺衣少被。在200个被调查户中,仅有6户有自行车,9户有缝纫机,有许多人回答不出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收录机是什么样子,干什么用的;到1993年底,人均结存钱粮合计不足4元,有56%的被调查户没有一分钱结存。 
    3.消费状况1996年,中国城镇贫困群体家庭实际收入呈负增长趋势,实际消费水平也有所下降。一项统计显示,1996年,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69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低60%,比1995年贫困居民平均水平低18%,收支倒挂248元。 
    贫困群体成员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大,恩格尔系数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1996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的消费性支出为3919.47元,其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为1904.71元,恩格尔系数为48.6%;而困难户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175.53元,其中用于食品项目的支出为1283.93元,恩格尔系数为59%,比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在恩格尔系数的一般分类中,恩格尔系数58%以上的视为赤贫,51~58%的视为温饱(即勉强度日)。 
    虽然贫困群体成员用于食品项目的支出比重过大,但食物消费仍是量少质差,营养严重不足。据河南省统计局城市调查队发布的测算资料,1995年河南省城市贫困人口在脂肪、蛋白质、热量3种主要营养中,除了脂肪尚能达到正常健康需要外,其他两种都达不到国家所认可的正常生理需要的最低极限标准。另据一项有关福建省的抽样调查,1994年,该省城镇贫困人口每月人均食物消费为87.1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1.5%。贫困人口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为1610千卡,比维持生命的热量低值2100千卡低23.3%,从动物性食品中摄取的营养素数量更达不到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标准。 
    贫困群体成员在其他主要消费项目的支出均远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准。1996年,城市困难户在除了食品以外的人均主要消费支出具体状况是:衣著支出208.27元,为城镇居民平均水准的3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7.26元,为平均水准的33%;医疗保健支出81.07元,为平均水准的61%;交通通讯支出66.05元,为平均水准的33%;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182.78元,为平均水准的49%;居住支出194.38元,为平均水准的65%;杂项商品支出为61.8元,为平均水准的36%。 
    4.医疗保健状况贫困群体成员的收入低、消费水准低,其营养不良状况是比较普遍的,而且,其心理压力往往也很大,因而他们的患病几率往往要高于非贫困者。所以,随著时间的推移,医疗保健条件将越来越会成为贫困群体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但是,贫困群体的医疗保健条件是很差的,这就加重了贫困群体生活的艰难程度。由于这一问题缺乏较为系统的数据,所以我们只能借助于一些散见的有关数据和资料予以说明。 
    宏观面上看,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医疗保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国家的投入相对下降,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农村贫困人口和城镇困难企事业的职工往往是有病不敢求医。1978年,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28%,1993年这一指标下降为14%;同期,个人自付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由20%上升到42%。而且,医疗费用的上升速度大大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40%以上的亏损、困难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看病是先付款后报账。根据有的省辖市的抽样调查,职工人均手持未能报销的医疗费单据149元,离退休人员达到1192.6元。据四川省城调队对200户城镇贫困家庭生活状况的调查,1996年,贫困家庭人均医疗费用支出高达413元,扣除医疗保险和社会统筹及单位报销部分外,个人仍需支付314.71元,占年人均消费支出的近1/4.在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中,有近一半的人尚未报销医疗费,其中又有40%的人已经3年以上未报销医疗费。沈阳市破产企业有80%以上不能报销医疗费,11个双停企业的医疗费全部拖欠。 
    农村贫困群体成员的医疗条件同样令人担忧。据对北京市房山、平谷、通县、怀柔4县的统计,因经济困难,需要住院的病人中40%未能住院。贫困户中很多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目前已有的合作医疗,大部分集资标准低、覆盖面小,保障能力弱,回报率只占整个医药费支出的2.44~8.4%。